在铝合金压铸定制过程中,细节把控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精度、性能、成本及生产效率,尤其需要从需求沟通、设计规范、工艺参数、质量检测、成本控制等核心环节切入,规避潜在风险。

今天主要聊一聊铝合金压铸定制前期需求沟通要如何明确“隐性要求”,避免后期返工?
需求沟通是定制的基础,需超越 “尺寸 / 外观” 等表层需求,明确产品的使用场景、性能底线、合规标准,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批量报废:
明确核心性能指标
告知厂家产品的受力情况(如是否承受冲击、拉力)、环境适应性(如高温、潮湿、腐蚀性场景),例如:汽车发动机周边零件需强调 “耐高温(150℃以上)+ 抗振动”,电子散热器需明确 “导热系数≥120W/(m・K)”。
特殊行业需提前说明合规要求:如医疗设备需符合 ISO 13485,汽车零部件需满足 IATF 16949,避免因材质或工艺不达标无法使用。
确认 “非标注” 细节
表面处理需明确具体标准:如 “阳极氧化” 需补充颜色(如 RAL 9005 哑光黑)、膜厚(如 10-15μm)、硬度(如≥HV 300);“喷漆” 需说明漆膜类型(如 PU 漆、环氧漆)、附着力等级(如百格测试 0 级)。
公差精度需区分 “关键尺寸” 与 “非关键尺寸”:例如轴承孔等配合部位需标注公差(如 H7),而外观装饰面可放宽至 ±0.1mm,避免过度追求精度导致成本上升。